【新纖維】二氧化碳取代水 染色機能化同步完成

紡織為臺灣重要創造外匯產業,每年產值約3,600億元,其中出口占了四分之三,但布料染色會產生大量廢水,據統計,每製造1件衣服會用掉25公升的水,相當於15瓶大保特瓶容量。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國際運動品牌號召成立「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聯盟」(ZDHC),訂出2020年達成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的嚴格標準,對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水的傳統染整業者而言,形成艱鉅挑戰,因此減少用水以符合世界環保標準,成為染整業者的首要課題。

如何做到無水染色?秘密武器就是二氧化碳。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經理董泯言指出,「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以二氧化碳取代水,運用溫度壓力控制,讓二氧化碳達到介於氣體與液體之間的超臨界狀態,將染料溶解擴散、滲透到布料的纖維毛細孔內,同時還能賦予布料吸濕排汗等機能。用過的二氧化碳,則可透過氣閥回收重複利用,無須像傳統染整技術多一道烘乾手續,不增加環境負擔。

因應世界潮流,早在2014年臺灣紡織大廠陸續建置無水染色的超臨界流體染色設備,但因缺乏材料參數研究,難以順利導入量產。工研院看到產業需求,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打造超臨界流體染色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OISP),開發出紅黃藍高染色堅牢度三原色染料與機能化學品,不但能將顏色牢牢鎖在布料上,還能有豐富的機能變化,經產業驗證,品質完全不輸傳統水染製品,效果令產業驚艷。(資料來源: udn1029)☺

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