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美國學者對於大企業的主導地位提出警告
美國大企業所占主要產業營收比例逐漸增加,因而產生相關公共政策議題。
明星公司(superstar company)的經濟實力逐漸強大,使部分公司得以提高其商品與服務價格。分析師指出,隨著這些高利潤的企業變得更具主導地位,勞工所獲得的經濟成果較低,導致收入不平等。民主黨人士與智庫已了解此現象,麻州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要求反壟斷主管機關採取作為,並主張美國的競爭正在消失。然而,認為反壟斷法過於寬鬆的想法乃受到質疑。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針對企業界集中度的若干研究報告提出質疑,並表示該分析並未追踪調查有意義的產品市場。
經濟學者逐漸認同若干產業正越來越受到少數大企業支配。企業集中度衡量指標的Hefindahl-Hirschman指數自1996年以來提高48%。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 Gustavo Grullon等學者研究顯示,在過去20年間,75%的美國產業更加集中,如美國網路巨頭已建立強大市場地位。 eMarketer數據顯示,Google和Facebook共佔去(2017)年美國數位廣告支出的58%以上,而Amazon今年可望佔美國電子商務市場的近半數,但該公司佔美國整體零售業的比例僅約5 %。而醫療照護也興起併購潮,包括醫院合併以及藥品零售商CVS Health和Aetna保險公司併購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本(2018)年6月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自1980年到2016年間,在美國上市公司的銷售加權平均值上升了42%,這可能是競爭弱化跡象,而其他國家亦可看到類似趨勢。 IMF西半球部門副主任Daniel Leigh指出,證據顯示美國的市場力量上升,且競爭衰煺,勞動報酬份額降低。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David Autor和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的David Dorn等研究人員發現,由於少數高獲利和新創明星公司的經濟比重增加,勞工的經濟比重降低,導致勞動所得份額下降。自2000年後,該現像在美國特別明顯,而企業獲利能力在同期則創歷史新高。
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表示,自21世紀以來,產品和勞動市場集中度上升已使年薪成長率下降0.25%。而美國生產力成長不振則是更大的問題。大型、高獲利公司的經濟實力增加,可能面臨經濟風險。例如IMF認為,隨著產業高度集中,大公司不得不滿足於現狀,創新和投資可能終會下降。雖然最初的企業崛起與更多投資和研發相關,但當市場力量變得太強時,這種情況就會逆轉。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Jason Furman認為,經濟的競爭減少和動能不足導致不平等和生產力衰煺。
Autor表示,企業集中度提高的部分塬因可能係於新技術,新技術為取得絕大多數市場的成功公司帶來優勢。其研究發現,在快速技術革新的產業中,企業集中度成長相當顯著。若干政治家和分析師表示,監管政策也是企業集中度提高的重要因素,如主管機關批准太多合併案。加州民主黨議員Ro Khanna指出,必須重新思考反壟斷法,並關注併購案成本,應更精準判斷是否存在反競爭行為。
川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Kevin Hassett指出,雖有證據顯示集中度提高,但尚不清楚政府是否應介入乾預。證據顯示,政府經常可透過在新進者不願進入競爭的領域設立障礙來鞏固壟斷。若干競爭法律師抱怨反壟斷運動希望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解決過度廣泛的經濟問題。競爭法律師Jan Rybnicek指出,經濟流動性與確保強大的中產階級顯然是重要議題,但問題是一連串的社會問題是否可歸責於目前的反壟斷政策,以及反壟斷法是否為正確的政策工具。大幅增加反壟斷執法行動可能會弊大於利。(資料來源:tex-asia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