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國新材料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四大捷徑加速企業成長

中國新材料本身包含兩層概念:新出現的或正在發展中的,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如石墨烯,氣凝膠;採用新的技術工藝,使傳統材料性能有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如特鋼,特種玻璃。根據材料的功能結構又有多種區分,覆蓋領域也極其廣泛。

新材料行業整體則呈現“三高”特徵:技術密集度高,研發投入高,產品附加值高,還與國際市場高度接軌,發展前景好,應用範圍極廣。

預計2025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將達10萬億元─據“新材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萬億元,年均增速27.6%。在部分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領域,中國還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甚至“領跑”。新材料“十三五”規劃和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將繼續推動新材料產業保持快速的發展趨勢,“十三五”期間中國新材料產業將穩步增長,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預計到202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超過6萬億元。目前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在產業政策的促進下,將保持這良好的增長勢頭,預計到2025年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並保持年均增長20%。預計到2035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總體實力將躍居全球前列,新材料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建成,並能為本世紀中葉實現製造強國提供基礎支持。

2010年至202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中國新材料產業競爭格局分析

在新一輪全球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新材料產業競爭格局正發生重大調整,美國鋁業,杜邦,陶氏化學等跨國巨頭加速對技術,資金,人才的壟斷,這促使中國相繼出台多項重大政策,從產業發展,人才建設,標準建立等維度出發,計劃建成和完善具有保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搶占技術制高點。

面對產業整體“大而不強”,自主創新力不足的問題,各家企業也在加快技術研發和生產,打造部分優勢細分行業(如鋰電材料,半導體材料),並且在落後領域加速追趕國際領先水平。華夏基石認為,接下來中國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將圍繞推動新材料產品最終實現高性能化,環境友好化,進而提高新材料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市場綜合競爭力。

國內甲股的新材料相關上市公司超過400家,主要分佈在先進基礎材料領域,整體營收規模則達到600億元。其中營收規模靠前的企業以鋼鐵,有色,石化等傳統材料企業為主,收入來源中新材料收入貢獻較小;毛利率前20名中則出現了較多新材料企業,尤其是鋰電材料,表明新材料產品的利潤空間較為可觀但是從競爭力而言,國內還缺乏像巴斯夫,陶氏杜邦這樣的跨國巨頭。

新材料企業加速成長的四大捷徑分析

1,把握生命週期,順應成長規律。

新材料企業的發展,基本遵循著生命週期理論描述的成長過程,又獨具新材料行業自身的特徵華夏基石將企業的生命週期主要劃分為:萌芽期(科技攻關取得突破) - 初創期(技術開始轉化為產品) - 穩步發展期(加強產品深耕主業) - 快速發展期(風口期企業大幅擴張) - 二次發展期(繼續深耕主業和開拓新方向)。

2,創新是成長的第一源動力

在方向的選取方面,企業需要以市場的真實需求為導向,並利用政策支持的合力進行創新研發,在漸進式創新和顛覆式創新之間也要注意資源配置和節奏把控。

團隊建設方面,則需要搭建優秀的管理層和合理的團隊梯度,將創新納入團隊的考核機制。機制搭建方面,需要將保障研發支出上升至企業戰略規劃層面,建立制度化的產品創新流程和激勵機制,充分給研發人員下放自主權。

創新的維度方面,在專注於技術和產品創新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使優質產品實現收入利益的轉化。

3,快速規模化是制勝法寶─當行業迎來風口時,新材料企業應該把握機會,迅速擴大規模提升產能,贏得跨越式發展。而快速擴張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技術路線的合理性,資金鏈的穩定性和組織管理能力的提升據此,華夏基石提出三個觀點:企業選取技術路線應該兼顧先進性和規模化生產的可行性;為提升融資能力應注重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保障融資資金量,謹防資金鏈斷裂;升級管理能力需通過外部引進人才,內部加強員工培訓等手段,使團隊隨著企業快速成長。

4,資本運作實現進階成長─當企業進入成熟期,形成一定規模時,應當發揮資金優勢完成進階成長,實現企業生命週期的最大化,具體的資金運作方式包括橫縱向的併購,多元化併購,生態鏈併購等。(資料來源:ctn19861024)☺
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