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纖維】製造面融入綠色科技
淨零碳排議題全球熱議,碳關稅的壓力,讓追求降低成本及簡化製程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新的挑戰。然而危機就是轉機,工研院持續投入綠色製程技術開發,在電子、紡織、面板領域推出不同解決方案,協助更多企業綠色轉型,亦為臺灣搶攻綠色新商機。
蘋果、Google、微軟紛紛表態,將在 2030 年之前,達到供應鏈或企業淨零碳排的目標,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委員會」(IPCC)規畫的還要早 20 年。臺灣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一員,已感受到減碳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攸關企業競爭力。工研院在電子、紡織、顯示器領域,投入前瞻綠色製造技術的研發,為產業轉型低碳企業預作準備。
▲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同步技術 掀紡織業綠色革命:
不用一滴水就可以染布,可能嗎?臺灣紡織業積極創新研發,已成全球機能布料重鎮,近年紡織業掀起環保永續風潮,但傳統的染色程序,需要大量用水進行染整和洗滌,不僅汙水處理成本愈來愈高,同時也須面對水資源匱乏的生產問題,是全球紡織廠的痛點。
為協助紡織產業走出困境,工研院研發團隊進行不下千次實驗,研發出創新布料無水染色、且能同步進行機能性加工的「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同步技術」。這項技術是運用二氧化碳取代水作為染色介質,讓二氧化碳達到介於氣體與液體之間的超臨界流體態,使其同時具備液態的溶解性與氣態的穿透性,讓傳統需要兩道工序的染色與機能化,現在一次完成,而且過程中完全不需要用到一滴水;使用過的二氧化碳,可透過系統回收重複利用,更無須像傳統染整技術多一道烘乾手續,徒增廢氣,能真正落實循環經濟永續概念,也為臺灣紡織產業創新寫下新的里程碑。(資料來源: news.cnyes0711)☺
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