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智造掀短鏈革命
台灣紡織業是全球知名品牌重要供應鏈,吸引Nike、Adidas、UA等運動服飾品牌來台採購,然當前全球品牌通路推動零庫存、短交期與大量客製化,對此也讓台灣紡織業於供應端形成挑戰,不過卻也因此讓紡織業更積極透過智慧製造推動產業升級,強化市場競爭力。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以下稱紡織所)觀察,隨產業運用數位化科技越漸成熟,且自動化生產比例提高,未來將帶動按需生產、服裝租賃等新商業模式崛起,以驅動供應商在經營模式與生產模式的調整。
身兼紡織所董事長的經濟部長沈榮津3日出席紡織所六十周年慶活動時也指出,台灣在生產製造領域擁有技術優勢與重要供應鏈地位,藉由AI可運用於生產、管理、營銷等各面向,發展出如AI協助最佳化決策,邁向精準生產與優化生產流程。
而在市場銷售端,則可利用大數據掌握顧客行為模式,達到精準行銷,而精準行銷的優點,又能夠讓廠商的供應鏈管理更有效率,進一步透過ERP整合企業內部資源,最終達到精準生產與減少庫存。
紡織所因此觀察,紡織業對於精準生產與減少庫存的需求,將進而帶動按需生產模式的崛起。紡織所進一步指出,所謂按需生產意指消費者下單服裝後,才開始生產,這樣的生產模式可避免許多傳統生產模式帶來的弊病,包括供應商得提前備料、供應鏈過於冗長、銷售週期漫長、庫存堆積…等,更進一步避免產品滯銷淪為庫存後,利潤也在清倉與折扣中消失。
然紡織所觀察,目前按需生產品項所採用的布料,仍多以基礎布種,搭配多樣化顏色為主,尚未延伸出機能性布料的「布料組織」也需要做到大量客製化的境界,不過台灣機能性紡織品廠商仍須思考,未來若按需生產成為主流商業模式之一時,台灣布料供應鏈的庫存管理與經營模式該如何轉變。
而另一值得關注的則是衍生服裝租賃的商業模式。租賃趨勢的崛起,關鍵在於未來的消費主力鎖定在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年輕族群,根據紡織業者表示,像Nike就預估該消費族群的購買力將在2025年佔總營業額達60%,然其被視為品牌商的主力消費族群,但該族群非常強調個性化,且沒有長期擁有的想法,反而更喜歡短期使用所需要的特定商品,這也與當前共享經濟概念頗有雷同之處。
紡織所因而預估,若未來服裝租賃的商業模式成未來主流,將對布料與服裝的設計和生產造成影響,預期未來機能性紡織品的B2C採購數量將可能降低,但另一方面,對紡織品的耐用性要求也將提高。而此將可能是供應商未來在紡織品機能升級,以及如何藉由智慧化生產優化生產製程等課題中的重點方向。(資料來源:digitimes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