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國稅務總局放大招!經營困難民企可延期繳稅
中國紡馳援民企的步伐沒有停。 11月16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實施進一步支持和服務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將進一步促進民營企業減稅降負放在首要位置,要依法依規執行好小微企業免徵增值稅、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利息收入及擔保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收入免徵增值稅等主要惠及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
而在政策支持下,民企融資或已有所放鬆。
十大關鍵點
從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實施進一步支持和服務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來看,下一步減稅降費將從這些方面發力:
1、不折不扣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各級稅務機關要堅決貫徹依法徵稅的組織收入原則,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落實減免稅政策。
2、稅務總局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費率等建議,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確保企業社保繳費實際負擔有實質性下降。
3、稅務總局要配合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出推進增值稅等實質性減稅、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免除的建議。
4、進一步清理稅務證明事項和精簡涉稅資料報送。 2018年底前,稅務總局再取消20項涉稅證明事項。 2019年,對民營企業等納稅人向稅務機關報送的資料再精簡25%以上。
5、各級稅務機關要持續更新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清單。 2018年底前,實現50%以上涉稅事項一次辦結;2019年底前,實現70%以上涉稅事項一次辦結。
6、按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的納稅時間標準,在上年度已較大幅度壓縮的基礎上,2018年再壓縮10%以上,並持續推進為民營企業等納稅人辦理涉稅事項的提速工作。
7、豐富多元化繳退庫方式,稅務總局積極研究推動通過第三方非銀行支付機構繳納稅費,為從事個體經營的民營納稅人辦理繳款提供便利;盡快推進稅收電子退庫全聯網、全覆蓋。
8、大力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進一步落實好與11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的稅收協定,積極與主要投資地國家和地區開展稅收協定談簽,通過稅收協定幫助“走出去”民營企業降低在投資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稅收負擔,提高稅收爭議解決質效,避免重複徵稅。
9、依法為經營困難的民營企業辦理延期繳納稅款。對確有特殊困難而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民營企業,稅務機關要通過依法辦理稅款延期繳納等方式,積極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
10、積極支持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各級稅務機關要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的原則,積極培育民營企業新興經濟增長點,大力支持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減稅降負,推出真金白銀“硬舉措”
11月1日,習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其中“五”指的就是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民營企業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發揮減稅政策作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稅務部門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
不折不扣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通知》將進一步促進民營企業減稅降負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各級稅務機關要堅決貫徹依法徵稅的組織收入原則,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落實減免稅政策,對符合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條件的民營企業與其他納稅人一律平等對待。
“一直以來,稅務部門都堅持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今年前三季度,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小微企業共享受減稅1437億元,同比增長41.3%。”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負責人黃運介紹,《通知》明確,各級稅務機關要依法依規執行好小微企業免徵增值稅、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等主要惠及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民營企業應享盡享。
穩定社會保險費繳費方式。社保費徵管職責劃轉涉及面廣、關注度高。對於民營企業普遍關心的社保費負擔問題,《通知》進一步明確,稅務總局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費率等建議,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確保企業社保繳費實際負擔有實質性下降。
積極研究提出減稅政策建議。在落實好現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負力度,讓減稅政策更加“解渴”,同樣是稅務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對此,《通知》指出,稅務總局將配合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出推進增值稅等實質性減稅、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免除的建議,統籌提出解決稅制改革和推進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建議;並且要根據公開徵求意見情況,配合有關部門抓緊對個人所得稅6項專項附加扣除的政策進行完善。
“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強稅收政策宣傳輔導力度,做到系統輔導與專題輔導相結合,動態編寫、修訂和發布《稅收優惠政策彙編》及分類別的稅收優惠指引,幫助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廣大納稅人熟悉掌握、用足用好相關優惠政策。”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司長孫玉山介紹。
精準幫扶,健全紓困解難“暖機制”
當前一些民營企業遇到市場、融資等方面的現實問題,《通知》要求,各級稅務機構要切實發揮職能作用,積極開展精準幫扶,助力民營企業紓困解難。
聽需問難出實招。為進一步暢通稅企溝通渠道,《通知》要求,各級稅務機關要會同工商聯和協會商會等,經常性通過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面對面徵詢民營企業意見。
“《通知》的一大亮點,就是要求建立中小企業跨區域涉稅訴求受理和解決機制,在稅務總局和省稅務局明確專門部門,組織專門力量,集中受理和協調解決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跨區域稅收執法標準不統一、政策執行口徑不一致等問題。”北京君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繼泉認為,這對民營企業來說是個重大利好。
“《通知》明確,各級稅務機關要對納稅信用良好、生產經營困難的民營企業,進一步研究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稅收幫扶措施,並積極推動納入地方政府的統籌安排中。”饒立新說,對確有特殊困難而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民營企業,要通過依法辦理稅款延期繳納等方式,積極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
此外,為切實保障納稅人正常生產經營,《通知》強調要根據納稅人實際經營情況,合理確定增值稅發票領用數量和最高開票限額,切實保障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所需發票,嚴禁在發票領用中對民營企業設置不合理限制,除稅收徵管法規定的情形外,不得停供發票。
助力解決融資難題。資金就像人體的血液,為企業的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針對當前不少民營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通知》要求,各級稅務機關要聯合銀保監部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深入開展“銀稅互動”活動,並由“線下”向“線上”拓展,鼓勵和推動銀行依托納稅信用創新信貸產品,深化稅務、銀行信息互通,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政策暖冬
在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從中央到地方各層面的政策相繼出台,預示著未來對民企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強。
11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聚焦企業關切進一步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通知》通知提出,要推動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人社部等要抓緊制定出台降低社保費率具體實施辦法,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
同日,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接受專訪時表示,初步考慮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要實現“一二五”的目標,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 /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三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
11月6日,央行行長易綱表示,針對民企、小微企業融資難將採用信貸、發債、股權融資“三支箭”政策組合,支持民營企業拓寬融資途徑,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
其中,“第一支箭”是將進一步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試點範圍,幫助更多民營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獲得融資;第二支箭是信貸支持,也就是綜合運用貨幣信貸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增加信貸投放;“第三支箭”是研究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為出現資金困難的民營企業提供階段性的股權融資支持。
9月以來,新出台的各項支持政策進一步向民營經濟領域聚集,節奏顯著加快,推動層級越來越高,各方面逐漸形成合力,而化解民企融資困境、紓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是主要著力點。
據不完全統計,從10月19日資金,相關部門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對民企發展的支持,並推出擴大再貸款再貼現、設立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創設專項資管計劃、鼓勵機構發行專項公司債、加快信貸投放等多項舉措。
證監會表示,組織交易所債券市場啟動了信用保護工具試點,探索通過信用增進工具減少投資者購買民營企業債券的顧慮,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首批已推出四單民營企業信用保護合約,涉及3家非上市民營企業和1家上市民營企業。
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工信部將進一步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帶動地方和社會資金擴大小微企業股權融資規模,為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同時,推動研究出台防止大企業拖欠小微企業款項的行政法規。
民企之困
2018年上半年以來,外部環境變化劇烈,國內經濟增速逐漸放緩,在經濟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經營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根據東北證券研報顯示,一是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民營企業利潤以及收入絕對數額計算得到的增速和統計局公佈的增速出現背離,反映出不少民營企業正在離場,虧損企業增多,但市場出清速度太快並不利於經濟穩定發展。
二是民營企業的融資情況出現困難,表現在信用利差持續走高,目前已達到360BP,超過了2011年下半年的峰值。
三是上市民企大規模的股權質押面臨平倉風險,目前A股全市場3558隻股票質押市值約在4.55萬億元左右,其中大股東質押市值在2.6萬億元左右。 2177家民企股票質押市值約在3.4萬億元左右,其中大股東質押市值約為2.13萬億元左右。
民企融資問題是造成民企經營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分別涉及“難”和“貴”兩方面。
東北證券研究發現,當前民企的盈利能力雖不及2012年,但融資成本卻更貴,這是此輪債務“違約潮”的主要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去槓桿環境下國企部門對民企部門的融資擠兌。
東北證券用4年期中票到期收益率來表示國企融資成本。目前,國企融資成本與2012年相當,約為5.5%,民企利差則較2012年高出了近0.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當前的民企融資成本較之2012年更貴了。與之相反的是,2012年名義GDP增速中樞在10.5%附近,而2018年二季度時名義GDP增速僅為9.98%,較2012年低了近0.5個百分點。兩者合計相差0.8個百分點,再考慮到方差作用下尾部風險進一步放大,近期的民企債務違約呈現井噴實屬情理之中。
今年民企發債規模
在政策支持下,後期民企發債有望活躍。截至11月19日,民企總體發債規模並不是很小。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民企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共發行了1445只債券,主要包括公司債、企業債、可轉債、中期票據、短融、定向工具、資產支持證券等各種類型。預計發行規模為8322.44億元,而實際發行了8676.87億元,此外還有部分正在發行中,還未公佈發行規模,實際發行金額會更大一些。
從發債類型上看,今年以來民企發行的ABS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合計發行了654只,募資3317.6億元。緊隨其後是短期融資劵,共發行314只,實現融資2025.5億元。此外公司債、中期票據等發行規模也不小,而民企中企業債發行最少,僅有15億元,幾乎可以忽略。如下圖:
進一步細分到民企上市公司來看,Wind數據顯示,今年143家上市公司共發行了341只債券,合計募資2507.04億元,整體規模也不小。其中金額最大的是康美藥業,今年共發行了13只債券,涉及公司債、中票和短融,累計發行182.5億元。此外還有新城控股、華夏幸福和比亞迪)等發債融資均超過100億元。
發行數量上,今年共有85家上市公司只發行了1只債券,平均發債規模為5.95億元。而剩餘58家發行2隻及以上債券的上市公司,平均發債規模達34.5億元。可見各家發債規模差距巨大,龍頭企業融資活躍。
民企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情況民企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情況
股權融資方面,上市公司主要通過新股IPO、增發和配股三種方式進行融資。 Wind數據顯示,今年共有219只個股成功完成股權融資,共募資3739.95億元,規模不小。其中新股合計募資516.22億元,而增發完成3103.55億元規模最大,此外還有規模較小的配股融資共實施了120.18億。可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融資主要集中在增發上,若沒有再融資新規的限制,其規模有望更大。
綜上來看,對比民企上市公司發債融資和股權融資,股權融資依然是大於同期的各類債券融資。今年以來股權融資大於發債融資1000多億,但兩者差距已經在縮小了。在政策支持下,優質民企發行債券有望出現較大的改善,發債融資規模有望大幅增長。早期股權融資獨大的局面或被取代,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有望並駕齊驅,值得關注。(資料來源:tex-asia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