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國本土服裝品牌的這一年:轉型不斷,有輸有贏
中國本土品牌產品越來越時髦的趨勢在2017年更為明顯,也讓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的競爭越發激烈。
中國上海—李寧在紐約時裝週期間“天貓中國日”的走秀引爆“中國製造”的熱點,除了展現中國本土品牌“走出去”的硬實力,本質上還是為了達到突破國內營銷及賣更多限量版“潮牌李寧”的作用。在過去一年裡,還有一批本土品牌在默默轉型。
這批品牌的發展路徑相似,他們大多在90年代及2000年初靠著實體零售渠道優勢崛起,而隨著電商的衝擊及Zara,H&M,優衣庫等海外快時尚品牌佔據人們的衣櫥,本土時裝零售品牌必須創造產品附加值,升級供應鏈,挑戰全渠道,優化企業管理體制,才能讓品牌從內而外煥發活力,避免被市場殘酷淘汰。普華永道的數據稱,中國消費者服裝及鞋類產品的消費將達到5000億美元,而麥肯錫去年底發布的《2017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雙擊”中國消費者》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認知更為細緻,他們更為密切關注產品的性價比,其中偏愛服裝及鞋類國產品牌的受訪者達到42%。雖然這個市場是塊大蛋糕,但在時尚商業顧問及專欄作家冷芸來看,服裝也的競爭永遠是會更加激烈的,尤其是對於大眾定位的品牌。
“大眾消費心理決定了這種競爭激烈的程度:消費者都行要個性的,跟別人不一樣的,但在真正購買時,他們買的還是隨波逐流的東西。”冷芸表示。“你的“個性化”有限時,你能做的就是拼價格、拼CP值、拼潮流、拼服務這些產品設計之外的因素。”
“我認為目前不是一個中國品牌跟國外品牌的比拼,而是新品牌跟有穩固地位的品牌的競爭。”戰略諮詢公司OC&C的大中華區經理Veronica Wang說道。根據OC&C的報告“Standing Out from the Crowd”,本土品牌的“接地氣”優勢,很可能在接下來一年對國際大牌造成威脅。
“最主要是做好內功提煉,而非本末倒置,花過多的錢與精力在製造Market Buzz(市場營銷)。”冷芸說道。除此之外,她還認為國內的服裝企業還有待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戰略發展目標。
據悉,在目前披露2017年業績預報數據的41家服裝上市公司中,有39家公司預盈,其中,有8家服裝上市公司預計淨利潤實現翻番。似乎我們能預見2018年將會是本土品牌的春天,但對於品牌歷史積累不長的本土品牌,路子還很長。本土品牌的定位還處在趨同的發展階段,但在遭受市場飽和後的洗牌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開始承載更多的“價值”。
到底哪些本土品牌在過去一年成功調整商業戰略,又有哪些品牌在新的一年急需轉型?BoF選出了實現商業戰略突破或嘗試轉型的最具代表性的10家本土品牌並逐一盤點。
▲山東如意集團,成立於1972年
在過去兩年在國際上激進地“買買買”的山東如意集團,在去年完成控股以色列男裝Bagir集團、收購Aquascutum、Trinity 集團後,在1月成功收購瑞士奢侈品牌Bally,而作為一傳統毛紡企業起家的山東如意收購目的明顯:通過收購完成國際中高端品牌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佈局,改變其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的現狀,完成產業升級。因此,山東如意離成為“中國版LVMH集團”似乎又進了一步,但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山東如意能否成功整合其原料業務、收購品牌、供應鏈等資源?
▲太平鳥,成立於1995年
太平鳥的時尚營銷“玩”得越來越順手。包括在Yo'hood開設“便利店”概念快閃店,還是聯手天貓在台灣開出黑科技快閃店,以及最近的“天貓中國日”走秀,完成“品牌升級”的教科書般的示範。與天貓深入合作進行全渠道突破後,太平鳥預計未來三年銷售額達到200億元,其中電商銷售佔一半。在完善了五大服裝品牌矩陣後,一月宣布投資2325萬元搶占時尚家居市場的太平鳥,除了加強品牌生態圈的打造,也是想在集中度較低的家居產品,尤其是時尚家居產品市場分一杯羹。
▲Mo&Co(EPO集團),成立於2004年
打造了適合“OL”通勤穿著的Mo&Co及Edition10後,EPO在二月初又發布了年底即將上市的男裝品牌Common Gender,完善其橫跨女裝,男裝,童裝的品牌線。這個一直瞄準國際化定位的廣州服裝企業在很早的時候就重金聘請Freja Beha Erichsen及劉雯擔任品牌代言人,作為第一個進駐連卡佛的本土品牌,也在近年成功進駐Selfridges 及Galeries Lafayette。除了搶占男裝市場,這次主打“common”的男裝線,也體現出時尚根基穩固的Mo&Co試圖找到”當代品牌“及“設計師”品牌之間的區分競爭市場。當然,這自然還能吸引到一批女性消費者。
▲江南布衣JNBY,成立於1997年
作為設計師品牌的代表,杭州品牌在2017年的表現亮眼,年成長率上漲22%,收入超過23億元,目前市值約60億港元。目前男女裝、童裝及家居領域的6個品牌的江南布衣,通過細分的藝術化精準內容傳播而不是明星及KOL倒流攻下了一批忠實小眾消費者。除了直接與消費對話的精準的高端內容傳播,江南布衣將其運營重心放在微信上,經營會員業務,其中會員所貢獻的零售額佔零售總額的62.6%。江南布衣粉絲經濟,讓這個“森女”風格起家,保留文藝調性的品牌有商業未來,但在細分領域的競爭,必然也將愈演愈烈。
▲波司登(波司登集團),成立於1976年
在著名的倫敦旗艦店關閉後,波司登一直致力於挑戰零售佈局及清理庫存,也使品牌在2017年表現出眾,上半年實現營收近30億元,同比上升15.%。這個看似“中國加拿大鵝”的本土羽絨服品牌,並不突出某款高辨識度的明星產品,而是進行多品類佈局,壯大非羽絨產品份額。在維持主營業務之外,波司登推出的功能性與時尚兼顧的童裝羽絨服產品,找准了童裝市場的突破口,在羽絨服的基礎上也開發出四季產品。
▲歐時力(赫基集團),成立於1999年
2018年上市第一炮,看來會是歐時力母公司赫基集團。與山東如意相比,赫基的投資組合凸顯出本土品牌搭建國際化品牌鏈條的願景。被視為韓風起家的歐時力,逐漸提煉出更為潮流化的大眾審美基調,並通過孵化更多的男女裝品牌及代理義大利品牌Miss Sixty、Energie、Killah與意大利買手店10 Corso Como合作,投資唯品會等,完成了集團的國際化定位及本土化運營的結合。如何強化產品差異化,是赫基招股說明書中指出的一大風險,也是衝刺上市的赫基集團的最大挑戰。
▲美特斯邦威,成立於1995年
以“不走尋常路”而廣為人知的美特斯邦威轉型試錯的步伐從未停止:電商有範及智造等全渠道項目失敗後,美特斯邦威很快調整思路,計劃回歸實體零售,將品牌細分為五大細分風格。企業在危急時刻,反而是最容易做出快速轉變的,而美特斯邦威要做的除了聚焦做好衣服,還應該找准全新的市場定位。在中國市場,發展不快則很快退步。
▲海瀾之家(海瀾集團),成立於1988年
在獲得騰訊入股後,海瀾之家很快推出了海拉你優選生活館微商城,同時開通了小程序商城,並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這個在規模上及產品定位上都與無印良品及優衣庫看齊的“國民男裝”品牌,在新一年新零售的佈局上很可能厚積薄發。去年初,海瀾集團董事長周建平之子,“八零後”周立宸接班後,除了忙著擴張,還有待解決品牌升級前留下高達86億元庫存的難題。
▲拉夏貝爾集團,成立於2001年
從6年前就開始衝擊IPO市場的上海服裝品牌拉夏貝爾,在去年九月終於成功上市了。正如其英文名La Chapelle 一樣,這個主攻法式休閒的大眾女裝曾想複製Zara似的快時尚模式,佈局直營店市場。但沒有學到快時尚供應鏈精髓的拉夏貝爾轉而開啟多品牌戰略,甚至投資淘寶品牌及女裝租賃平台多啦衣夢。如何整合旗下十幾家品牌,避免產品同質化,是拉夏貝爾能否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資料來源:Tex-asia2018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