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ESG革命 中小企存活關鍵戰
E(Environment環境),S(Social社會),G(Governance治理)在過去是一個永續的目標,現在對企業來說,ESG是一個生存問題!不分產業、沒有大小規模,ESG已上升到企業議程的首要位置,企業在做出商業決策時,永續原則已是優先考慮因素。
工商時報做為台灣首要財經媒體,肩負向資本市場訊息傳遞、發揮社會溝通的功能。
為進一步瞭解以平台整合資源協助中小企業參與ESG行動的執行策略,本報以「企業投入資源推動ESG,中小企業如何順利跟進?」為主題,10/27舉行閉門論壇,由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主持,邀請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楊曉文,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龍,滙豐(台灣)銀行工商金融處負責人蕭仲程擔任與談貴賓,了解國際企業推動供應鏈轉型的永續革命潮流下,台灣企業、在台外商的應有行動,以及中小企業參與ESG的可行與必要。
陳國瑋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正在舉行,會議提醒全球各界追求永續,從環境永續、社會永續到企業永續,企業要重視公司治理、CSR、ESG,都是落實永續的過程。從近期發展,發現大企業積極在推動ESG,中小企業卻顯得難以介入,此外,2050年碳中和標準加上2023年歐盟要課碳邊境稅,台灣要推徵收碳費,「ESG原本只是一個永續的目標,現在對企業來說已是一個生存問題!」,企業如果無法做到ESG,連生存都無法掌握。
國際金融機構擁有國際豐富資源,能支持在地積極推動。滙豐集團「2021年永續融資及投資調查」,顯示全球超過八成的企業希望在未來兩年內,將業務模式或資本分配轉向促進ESG結果的活動,顯見企業逐漸認同ESG因子與成長潛力有緊密相關性。而且,ESG議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的管理階層所推動,有企業已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品牌聲譽和未來發展。
會中與談貴賓也分享各自內部經驗,鼓勵中小企業「起步走」。其一,從小處著手,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包山包海,例如有家飯店疫情期間沒有客人,飯店總經理讓員工每天幫助當地里民打掃環境,促進鄰里關係。
其二,設立學習標竿,有家中型公司想跟台積電看齊,做好公司治理,於是把自己的家族企業董事會聘任許多獨立董事,家庭成員大量退出董事會。其三,中小企業自己做不來ESG,要懂得尋求外援,善用外部資源解決內部的問題。
陳國瑋指出,ESG整合平台對於ESG的推動非常有幫助,不過現在還是一個起步,相信在未來這個平台會有比較完整的輪廓,且由於ESG包含的範圍很多,不同的資料數據歸屬在不同的政府部會管轄,建議應該有跨部會的協調,針對ESG把碳排放、公司治理等等資料加以整合,慢慢讓企業能有效率地落實。(資料來源:ctee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