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紡織雙雄外資看淡 避風港效應不大
麥格理證券非科技產業研究團隊主管簡秋萍指出,市場對紡織股擔綱貿易戰避風港的期望過高,基於三理由,維持對聚陽(1477)「劣於大盤」投資評等,推測合理股價估值是外資圈最低的95元。凱基投顧非科技產業分析師賴建安,則保守看待儒鴻(1476)明年營運成長力道,維持「中立」。
中美貿易戰下半年打得如火如荼,各機構法人競相拋售科技股,把生產基地避開大陸的紡織股,視為貿易戰避風港。隨習川會達成延緩提高關稅90天的利多出爐,全球股市暫趨穩定之際,法人也開始檢視手上部位。
簡秋萍以聚陽為例指出,市場對於規避貿易戰侵害、訂單分散於大陸以外的高度預期,以反映在聚陽本波段股價上漲裡面,以下三個要素,則為市場所忽略。
首先,更多成衣廠為規避貿易戰,將產能移往東南亞,各廠商間要互搶勞工,導致產能延遲或勞力成本墊高的後果。其次,很多競爭對手在東南亞新產能已經開出。
再者,零售業者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明年起,美國市場的需求將會遭受不小傷害;因為聚陽有8成以上營收來自美國,其營收年增表現與美國成衣銷售額連結度高,研判聚陽獲利成長性於明年首季觸頂,接下來將一季不如一季。由以上幾點看來,將使得聚陽的營收成長表現與毛利率雙雙遜於預期。
進一步考量儒鴻2016~2019年的獲利動能(獲利年複合成長率僅12%),並不如2012~2015年般強勁(獲利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3%),評價不容易重回巔峰狀態,因而給予「中立」投資評等。(資料來源:chinatimes1205)☺
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