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聚陽訂單滿手 迎豐收年

成衣大廠聚陽董事長周理平說,全球景氣成長也許趨緩,但聚陽上半年訂單已經滿手,且十大客戶訂單全數成長,第3季又是傳統旺季,對全年營運表現樂觀看待。

他強調,今年有三個正面因子推動公司成長,首先是主要客戶今年下單情況很不錯,過去單量有減少的客戶全都回來;其次,去年美國零售最大旺季(感恩、聖誕節)對服裝的消費特別強,因此零售端今年備貨積極;第三,這幾年美國客戶因成本高漲,逐漸將訂單往東南亞,美中貿易也可能會加速此現象。 因應此趨勢,公司分兩塊開展,一是擴充產能,未來三年每年將擴充150萬打的產能,為了穩定擴張,將會提高委外的比率,同時評估併購成衣廠的可能。二是接單「提質」,透過產品組合提高利潤,今年上半年拚維持去年利潤成長優於營收成長的走勢。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去年公司表現很好,今年情況?

答:2018年營收成長只有7%,可是獲利卻成長了20%ASP(平均單價)上來,獲利能力提高,可能是我們在客人跟產品組合上面做了一些調整,也就是「提質」,另外是改善基本面,包括如何提升產值,如何降低生產成本等。

今年前六大客戶中,有四家加起來占我們的營收七成。過去45年,我們跟其中兩家的生意是衰退,兩家是成長,一加一減下來,我們的成長力道就比較緩。這些客人近期下單開始集中於核心產品,2018年下半年就開始成長,而且這些客戶的業績重點產品都成長,2019年看起來也會保持下去。

問:所以今年訂單樂觀看待?

答:現在看起來我們主要的、前十大客戶訂單都是成長的,比前兩年狀況要好很多,即便有的品牌市況較差,按照我們今年規劃來看,還是可以正成長。應該說,客戶自己的業績不一定,可能持平或甚至衰退,但是我們跟客戶之間是在成長,主要是我們是做客戶賣的比較好的東西,或者是客戶想要營業額成長的產品。

這其實是一個關鍵。你看市況是一回事,但是真正落到個別廠商跟客戶、市場之間,完全是看策略有沒有連結在一起,或者是說你做的產品,是不是他想要成長、賣得好的產品。

通常營收、獲利是一比一的關係,如果沒改變任何事情的話,應該是營收成長多少,獲利就成長多少。但以2018來講,聚陽獲利年增率幾乎是營收的三倍,多了兩倍出來。這種情況會不會在2019年延續下去?我想還不是那麼明朗,至少上半年沒問題。至於毛利率,2018年毛利率是19.8%,2019年當然希望能超過20%

問:今年策略?

答:2019年商機看起來需求不錯,但反過來講,供給、資源總是有限。怎麼樣在有限資源之內,去做、選擇比較好的產品跟客戶,也就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提質」,講白話就是多賺一點錢,對我們來說,這是2019年到2020年最重要的事情。

「提質」裡面隱含兩件事情,一個我們跟客人之間的結構,產品組合往上調整;另一個就是成本、生產效率等基本面的改善。

另外我們要加速推動運動盤的產品,流行盤跟運動盤是不一樣的兩個區塊,前者熟悉的品牌有GapBanana Republic等,後者有NikeAddiasPuma等。這兩個盤大概在五、六年前開始,互相發展對方領域,流行盤的賣場賣運動服裝,運動盤也加入流行元素。

現在流行盤跟運動盤客人比率,大概是82,未來我們希望加速提高運動盤的比率。我們很多運動盤客人,其實很多都是原來做流行盤的,比如說Gap;大概只有5%是真正的純運動盤。

這兩三年來,我們開始去建立運動盤認可的工廠,把客人一步步加進來。這部分就跟體質有關,這部分開發越順利,也許對我們質的改善就更大我們是多元性產品的供應商,不會管是流行盤還是運動盤,我們希望拿下中間市場,這塊量跟價水準都不錯,如果你能抓到特色,也可創造不錯的利潤。

前進東南亞 每年增產10%

問:聚陽未來幾年有任何擴產的想法嗎?

答:有,我們一直持續在擴產,以每年產能增加10%為目標。去年快接近1,400萬打,今年希望能夠超過1,500萬打,這代表一定會設置新產能。

我們在東南亞有幾個擴產計畫正在進行,像印尼廠第三階段的廠完成,現在要進行第四階段,3月以後就開始蓋了。越南也有,南越廠的新產能已建置完成,最近開始招工,大概農曆年後就可以上線;北越也有一個廠在建,還沒有完成,進度大概在三分之二。另外還有一個是柬埔寨。我們目標未來三年每年增加150萬打的產能,持續擴充腳步。

問:除了自身產能外,聚陽也有計劃增加代工廠產能,會如何進行?

答:一般來講,本廠品質較穩定,代工較不穩定。但是從2019年開始,其實2018年就已經開始,代工占我們所有產能的8%,也就是說,2018年比2017年多了40幾萬打的代工。

我們衡量我們需要多少產能,這些產能中,再去區分聚陽本廠可以成長多少,剩下的部分就考慮用代工的方式來增加。以新增每年150萬打的產能作為目標,在這樣的目標下,自己增加100萬打,代工廠增加50萬打,這是未來三年我們訂出來的目標。到了2021年,代工的總產能就會增加到270萬打,占總產能約15%。當然往後的時間裡,不排除可能還會上調這個目標。

問:有想要透過併購擴充嗎?

答:潛在的投資對象我們一直都有在找,但可遇不不可求。對我們來說,往更高的層次來講,我們想要的併購的廠商,是要有規模,而且要有客戶。在這種情形下,這類型的廠商規模、出價都會比較高,這比單純買產能來得更高。

貿易戰效應 陸廠外移東協 競爭加劇

問:去年來美國終端零售市場狀況,你的觀察是?

答:比前兩年好很多,庫存我覺得是正常。最大銷售季節是從11月中感恩節開始,一路到現在差不多了。看起服裝賣的不錯,今年調查下來,以前排行前面都是3C電子產品,但現在很多消費者的採購清單上,把服裝放在第一、第二的位置,可能是拿來自用或是送禮。

問:去年美中貿易戰開打,會有轉單效應?

答:美中之間的這個問題,目前對紡織成衣來講影響不大。要走到第三階段才會真正對紡織造成影響,目前影響不大,只有極少數產品受到衝擊。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客人採買布局是在移動的,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客人要我們從大陸撤出,只要是銷到美國市場的產品,都不要在大陸做。

聚陽是個多國布局的供應商。目前大陸占我們產能4%,且4%裡面有3%是做日本線,僅1%是做急單,大概10幾萬打;我估計美中不會打下去,若打到連服裝都要課25%關稅,那就是很大的事情。當前大陸成衣在美國的進口市占率約33%,每年出口金額為800億美元左右,如果少1%,那就是8億美金,金額不算小。如果關稅只有10%,大陸有些產品還是有競爭力,或可以透過一些政策工具來因應。

問:美中貿易戰也會加速產業鏈移轉,您怎麼看?

答:大陸大環境也在變化,這幾年品牌已經陸續往東南亞移動,大陸成衣在美國的進口市佔率逐年往下降。但在我看來,下降速度不會很快,而是慢慢地,會是漸進式下降、外移。

問:產業鏈向東南亞、非洲、中美洲等地移轉,競爭會不會更激烈?

答:這個移動自然會造成該地區緊張,像是勞力可能不足,或是技能工的缺乏。東南亞是最為明顯的,大陸很多大廠都加速移動到東南亞,對當地台廠造成一定的壓力。招工是最明顯的,有的陸廠為了搶想要的員工,比如說熟手工,開出一倍半薪資的優渥條件,對於勞工來說是非常大的吸引力。

陸廠剛開始到海外發展,也是吃了很多苦頭,現在慢慢地發展不錯了,而且規模也夠大,設備投入什麼的,跟台灣整個是不一樣。很多客人去看都很喜歡,覺得工廠規模又大,設備又先進。台灣就是比較小而美,目前也不至於受太大衝擊,但能不能持續保持競爭力跟創新能力,這點很重要。資料來源:chinatimes0131

201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