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南向」20%魔咒 2020年將被打破

CRIF中華徵信所今(5)日發布調查,東協十國占台灣出口貿易總額,2013年來始終無法突破20%,預估此一魔咒隨「新南向」政策發酵、550大集團獲利提升、印馬等大投資案開始生產,2020年有機會突破。

CRIF中華徵信所工商徵信部總編輯劉任表示,台灣2013至2017年間,每年出口總額介於2,803億美元至3,201億美元,出口到東協十國的金額占比,介於18.1%至19%,即便今年前七月,占比也僅17.7%,比率無法提升,主因區域經濟整合下,「原產地證明」的問題所侷限。

他舉例,假設美國給越南輸美的紡織品零關稅,為了怕其他國家把布料、染料運到越南,再享受輸美時的零關稅好處,美國會要求越南的出口商,出示原產地證明,連動所及,迫使台商不得不將供應鏈在地化,以往從台灣出口到越南的原物料,變成直接到越南當地投資設廠,連帶影響出口統計數字。

不過,上述情況,隨著蔡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台灣的550大集團投資東協十國熱潮持續,以及台商對印尼、馬來西亞的大型投資案即將從建廠邁入生產階段,預估2020年有機會看到,台灣出口到東南亞的20%天花板魔咒被打破。

另外,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國內約2,100家出口商最近一年資料,有到東協十國進行投資的企業,獲利家數占比都高於90%,其中,出口到緬甸、汶萊、寮國的企業,更是家家都賺錢。

若從台灣的550大集團來看,劉任表示,550大集團過去五年,合計稅後純益持平在新台幣七、八百億元的情況,也將獲得改善,預估兩三年內,有機會衝高到1,000億元。

劉任指出,總體而言,台灣有13項產品在東南亞市場具備優勢,包含:醫療器材、家電、家務維護用品、通訊器具、遊樂運動器材、家具家飾、影音設備、食品飲料、美妝保養、服飾配件、汽機車及配件、自行車及其他車輛、文具禮品等。

其中,印尼在美妝保養、3C通訊等具備優勢,馬來西亞也是美妝保養,菲律賓則是醫療器材、食品,越南具備綜合優勢,遊樂運動、3C通訊也不錯。

柬埔寨的強項是家務維護用品,泰國則是小轎車。(資料來源:經濟日報0906)☺
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