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聚酯總開工已降至“冰點”,市場依舊“有價無市”!

2020年春節後,中國公共衛生事件對各行各業都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生產、物流產業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大。在此影響下的滌綸產業也面臨著市場缺乏交投,業內多“被動”觀望的無奈局面,近期中國政府雖多有發文及出台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但面臨諸多客觀不便,市場短期內能否恢復仍不明確。

中國聚酯企業傳統檢修季通常春節前後,自201912月下旬開始,聚酯企業開始紛紛停車檢修或減產,春節假期之前已有1049萬噸聚酯產能檢修。假期之後,聚酯企業應處於逐步恢復開車階段,但受中國疫情影響下,聚酯檢修企業紛紛推遲開工,且受物流受阻影響下,企業庫存高企,部分廠家開工紛紛降低,聚酯整體開工持續處於下滑態勢,節後又有600多萬噸聚酯產能減產或停車。截止目前,聚酯總開工已降至65%的低位,遠遠低於往年同期水平。

▲“有價無市”——工廠對外報價,市場鮮有成交:

本週以來滌綸工廠多已開始安排人員處理工作事宜,並對外報價接收訂單,但事實卻是“有價無市”。以下將從三方面對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進行分析。

1、滌綸下游企業復工多有延期,需求疲軟。

截至214日,中國終端織造產業的開工負荷僅為8%,而去年春節後兩週已經恢復到65%的水平,8%的開工負荷是往年春季期間都沒有出現過的低值。終端織造需求處於冰點,依舊處於大面積停工狀態。下游企業開工低迷直接抑制了對滌綸的需求。

2、運輸不暢,貨物流通難度提升。

節後,中國出於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需求,各地紛紛加強了對於物流運輸業的管控,措施多以限制非屬地的車輛和人員進出為主。進入本週以來,雖然物流管控有所放鬆,近途運輸稍有恢復,但不同地區間的管控措施各有差異,也導致遠途運輸依然不能通暢且成本較高。中國滌綸短纖運輸多以汽運為主,而運輸上的問題也會為跨地區交易的達成帶來諸多不便。

3、價格高於市場預期。

首先是大宗商品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出現大幅下跌,從聚酯原料來看,根據統計,123PTA和乙二醇的價格分別在4740/噸和5110/噸,到213PTA和乙二醇分別收於4285/噸和4340/噸,兩者降幅分別在455/(9.6)770/(15.07%);而終端織造需求處於冰點,對於聚酯的採購量有限,聚酯價格未有同步下跌趨勢,庫存呈現持續增加的態勢。

213日,滌綸長絲FDY庫存為25.5天,較去年同期上升11.5天,同比上升82.14%;滌綸長絲DTY庫存為33天,較去年同期上升22天,同比上升200%;滌綸長絲POY庫存為24天,較去年同期上升15天,同比上升166.67%

可以看出,原料價格的跌幅遠超滌綸短纖,滌綸長絲POY150D現金流也因此躍升至850/噸以上的水平,大幅超過業內預期。雖然聚酯工廠明白目前報價的不合理,但在市場接下來的價格中樞明朗之前多也選擇保守應對。而面對當前較高的價格和諸多不確定性,貿易商入市操作的空間和意願也極大的被抑制。

▲近期市場交投氣氛出現明顯改善,紡織市場會在近期快速恢復?

217日以來,紡織市場氣氛出現明顯改善。目前季節交替,本是春裝銷售的好時機,但因疫情防控交通限行,長途物流或快遞運輸不暢,加之全國人民都盡量居家隔離,因此線上、線下紡織服裝交易均為清淡,紡織市場“冰凍期”再次被迫延長。

3月份就是紡織市場的傳統旺季,也是夏季交貨的高峰期,但按照疫情防控政策的佈局,紡織企業夏季生產將延後,他們不僅要面臨降庫存、趕訂單的問題,還要統籌規劃中國外市場,放眼全年產業變化。

據了解,因為中國疫情發展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不少國外零售商擔憂中國的紡織生產企業可能出現進一步延遲交貨情況,所以計劃把新訂單的生產轉交給土耳其、越南等地區的工廠。

對於中國紡織企業來說,即使已接到的訂單如期交付,或者可以開具“不可抗力證明”,降低自身前期出口交貨違約的損失,也無法估量新訂單被取消的影響。因此紡織企業要進一步提升產業價值鏈地位,做好產品品質提升,讓自己生產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與此同時,紡織企業也要關注12月份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是否會在疫情結束後集中釋放;警惕春季庫存過多、夏季生產延後對下半年秋冬行情的影響,盡力做到多元化市場策略,能應對各種突發性風險衝擊。

當前各產業目光都聚焦在公共衛生事件上,滌綸市場失靈的根本原因也係於此,事件的發展已經給產業帶來影響,接下來的走勢也將決定對產業影響的深遠程度。但事件終將過去,而下游企業復工及物流恢復情況將直接影響滌綸短纖市場的好轉與否,我們仍要繼續關注。

(資料來源:info.texnet0220)☺

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