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通膨因素一好兩壞 第三季才趨緩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三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三.二七%,學者認為,央行三月中已升息一碼,通膨是無庸置疑,但與美國等相比確實較為溫和;目前CPI漲幅確實處於高點,隨國際能源價格回跌,下半年通膨壓力可稍微減輕,後續要觀察中國封城是否造成斷鏈、本土疫情增溫影響央行升息決策等,整體來看,全年的通膨壓力仍大。
▲能源價格 下半年可望止漲:
中央大學教授吳大任表示,雖受烏俄戰爭干擾,美國出口天然氣協助歐洲後,國際能源價格最快第二季或下半年可望止漲且有回跌空間,國內通膨壓力可減輕;不過,烏俄兩國是全球重要糧倉,糧食問題比能源難解決,可以不開車,但無法不吃飯,國內糧食自給率若不提升,嚴重一點會升級為國安危機。
吳大任認為,今年通膨壓力大,有兩大關鍵指標要觀察,包括中國疫情嚴峻,上海、深圳封城,會進一步影響供應鏈斷鏈;此外,要考慮輸入性通膨問題,外界預期美國聯準會今年會持續升息,台灣央行原本可望跟進,但本土疫情升溫會影響內需,央行升息機率降低,台美升息步調不一致,利差擴大、新台幣貶值,將對進口帶來打擊。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則說,如果新台幣過於走弱,將不利因應輸入性通膨,若CPI漲幅持續逾二%,央行還是會考慮適當升息。他指出,台灣是淺碟型經濟,原物料價格穩定就解決通膨的一半問題,目前匯率政策會是影響通膨的關鍵。
邱達生表示,通膨與三大因素有關,包括各國先前因疫情維持貨幣寬鬆政策,海運、物流阻塞及烏俄戰爭影響,但聯準會已轉向鷹派,貨幣緊縮態度明顯,而海運、戰爭無法預料,影響通膨的三因素呈「一好兩壞」,全年通膨承受不小的壓力,但預料第二季到達顛峰,第三季稍微趨緩。(資料來源: ec.ltn0409)☺
20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