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灣富綢纖維 華麗轉身成為智慧企業

快時尚風潮之下,為了滿足全球服飾品牌客戶的要求,紡織上游供應商必須盡可能縮短交貨期。台灣富綢纖維於5年前開啟又一波數位轉型計畫,透過機聯網建置搭配AI工具的使用,生產及經營效率得以大幅提升,緊密配合客戶對於少量多樣、高度客製化的需求。

台灣富綢纖維成立於1973年,一路走來面臨台灣紡織業的興衰起落,依然能夠屹立至今近半甲子,關鍵之一,在於經營者的勇於創新,「我很喜歡學習新事物,6年前第一次接觸到德國漢諾威工業4.0概念,我就認為這是紡織業的未來。」台灣富綢總經理莊燿銘表示,他同時也是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總樂於與他人分享數位轉型經驗。

台灣富綢主要提供聚酯長纖布料及加工絲等,擁有織布廠及加工絲假撚廠兩座廠房,實現紗、布一貫製造體系。台灣富綢的市場布局遍及全球各地,為日本、美國、中東及歐洲等地服飾、家飾品牌和零售商的合作夥伴,與客戶關係維繫往往長達數十年。

▲擁抱服務思維,解決客戶的痛點:

隨著近年快時尚潮流興起,加上近兩年COVID-19疫情造成供應鏈不穩,客戶要求上游廠商縮短交貨期,從4560天縮減至45天之內,甚至更短。台灣富綢以往的接單模式多為少量多樣及高度客製化,通常是客戶下單後才能進行生產事宜,因此縮短交期並非易事,但是台灣富綢做到了,他們做對了什麼?「客戶有需求,我們就必須想辦法解決。」莊燿銘強調紡織業必須改變思維,由過去的製造者角色轉變為製造服務提供者。

在德國初識工業4.0的威力後,莊燿銘心嚮往之,然而他知道邁進工業4.0非一蹴可幾,不過仍堅持公司必須有所改變,在經過一年長考後,他決定踏出第一步。

台灣富綢早在30幾年前便已導入ERP,如今已進展至第三代ERP,系統增加及優化了許多功能,卻有一個關卡遲遲無法突破──輸入ERP系統的數據皆是人工抄寫及Key-in。想要突破這個瓶頸,必須讓廠內機器皆能聯網,產生的數據才能自動上傳至ERP系統。於是莊燿銘決定先在織布廠進行「機聯網」建置,現在相關生產數據皆能自動上傳至ERP,加上AI模擬排程工具的使用,生產排程的效率果然大幅提高。

▲簡化生產排程  即時排除故障:

「客戶下一張訂單,其中可能包含多筆要求,我們必須一一安排進料、生產方式、品質控管及交貨等等,得在符合客戶要求的大前提下衡量成本、人工、時間損耗,做出最有利於節省成本的選擇。」莊燿銘說明這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過去僅能仰賴資深員工的經驗和智慧,現在有了AI工具進行自動排程,一切簡單多了,員工僅需負責微調即可。

此外,利用AI分析機聯網上傳的數據,可以找出造成品質不佳的「戰犯」是哪一台產線機器,透過即時處理,可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值得一提的,建構AI模擬排程系統後,在面對客戶提出預期外的交期要求時,台灣富綢的業務僅需進入平台輸入指令,最慢1小時內就能回覆客戶肯定的答案,而不像以往必須一一詢問各個生產環節負責人是否可行,才能確定。對於主管而言,在手機、平板或電腦上,隨時隨地都能掌握產線狀況,不再像以往一樣,是在問題發生後才「被通知」,這樣的改變,也讓他們安心多了。

AI工具機的協助下,整個生產流程不僅簡化,正確性也提高。圖/在AI工具機的協助下,整個生產流程不僅簡化,正確性也提高。

▲數位轉型是工具,不是目的:

許多業者的數位轉型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卡在員工無法接受,然而台灣富綢沒有這類問題,「我們很早之前就導入ERP,員工其實已接受過數位洗禮,另外我也與同仁不斷溝通,並且透過持續的教育訓練植入數位轉型DNA,所以很快就形成改變的共識。」莊燿銘說。

對於任何企業而言,數位轉型都不容易,莊燿銘非常感謝工業局「產業數位轉型提升專案」提供的專家學者輔導及經費挹注,而身負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重任的他,也積極透過各種研討會、課程活動的舉辦,期帶動更多紡織同業勇敢邁開數位轉型步伐,一步步朝工業4.0的最終目標前進。他並提醒同業,「數位轉型是工具,不是目的,啟動之前,先想清楚為何要改變。」(資料來源:gvm1227)☺

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