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國社科院專家:中國進出口可能再度下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表示,新基建應該由市場力量主導,這其中既包括民營企業,也包括國有企業,但是不應該由政府力量,尤其是地方政府來主導。他表示,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最後往往會形成低水準的重複建設,造成資源錯配、資源浪費以及債務風險的上升。
據新京報報導,張明表示,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當時有一輪投資是「四萬億」(四兆),這四萬億下來應該說有比較大的成績,但是也有很多的副作用。在新基建中,應當避免類似「四萬億」的副作用。
張明表示,今年中國進出口將可能再消退。從消費、進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分別來看,今年下半年消費會回升,但是不能成為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而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度衰退,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會進一步加劇,進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可能會再度下滑。
投資方面,他認為,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分為三大塊,製造業、房地產和基建。因內需、外需都非常低迷,製造業投資的回暖將非常有限,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下,房地產投資的回升也是比較有限的。
「最後就是基建投資了,基建投資到今年六月份累計同比增速還沒有轉負為正,但是今年如果中國經濟想有3%的增長,全年的基建投資的增長必須要到兩位數,要到正的10%以上。」張明表示,「所以我們預測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資一定會發力,這個過程中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會雙輪驅動,成為短期內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力量。」
在分析了短期的宏觀政策之後,張明繼續分析了中期的結構性改革政策。他指出,中央指出,要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他的解讀是:有可能在較長時間裡,內外部環境都不容樂觀。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必須要進一步地强化國內的大市場,挖掘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潜力來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
「為什麼過去國內大循環沒有做好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保護主義,要素在全國內部的流動也存在很多的障礙。」張明判斷,未來五到十年,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快速推進,背後其實就是經常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設。隨著要素加快自由流動和加速聚集,張明表示,中國將至少有南方的粵港澳大灣區、東部的長三角地區、北方的京津冀地區,西部的「成都-重慶-西安三角」以及中部的「鄭州-武漢-合肥三角」等五個地區會獲得快速發展。
(資料來源:udn0810)☺